七月流火是汉语成语,指的是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因人们误把“七月”理解成公历七月,因此“七月流火”在现代也用来形容天气炎热。
扩充知识:【造句】昨天的天气很热,让人感觉又回到了夏季,有人感慨“七月流火”。
微风送凉,水晶帘外虽是七月流火,夏日却仍炎炎如炽。在如今,早已超越了《诗经》的本意,偶以为在《辞海》或者《辞源》中,迟早会在某一天,在“七月流火”。熟悉东方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最近最火的就是“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这句话了。
七月流火是什么意思
![](https://i01piccdn.sogoucdn.com/9ee1b5a1467edac9?.png)
七月流火的意思是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由于大多数人的误用,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已修改为也可形容天气炎热。七月流火出自《诗经·国风·豳风》,原文为“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兴。
)文中指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前句是引子,天气渐渐凉了。后句是落脚,该缝制寒衣了。
今若想观察,要到阳历八、九月才行。扩展资料关于“七月流火”意思的争议2005年7月12日,郁慕明到中国人民大学演讲,人大校长纪宝成在致欢迎词时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这一事件引发了对“七月流火”正确用法乃至关于复兴国学的更为广泛的讨论。
有些人主张这是误用,而且和人民大学致力于推动国学复兴的做法不符,因此应当纠正。 而另一派观点则认为,这种词义演变比比皆是,例如明日黄花等词就是如此(昨日黄花并非官方承认的词语),因此不足为奇。反而这正是词语的正常变迁,当代阳历7月正相当于农历六月,正是一年中最热之时,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热十分贴切,属于“借形词”,符合词汇发展规律 ,而当代也已多用“七月流火”来表示天热,因此应当接受此义为正确用法,否则就是犯了“以古匡今”的错误。
“七月流火”指的是什么时候?
![](https://i01piccdn.sogoucdn.com/1e5150e6b2f16a3d?.png)
1、“七月流火”的意思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心宿偏西向下了,表明秋季已到,该为天凉时做准备了。2、“八月未央”是八月份尚未结束,未央就是还没结束的意思。
3、“九月授衣”的意思是九月份来临的时候,快到到冬天了,于是开始分发棉衣以作御寒的准备。
4、“七月流火”中的“火”是指星星,不是火的意思,而是现代天文学中天蝎星座中的三颗星星,属于东方气宿的第五宿。5、“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出自《诗经·国风·豳风·七月》,这首诗描写了我国古代的家事生活,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扩展资料成语误解:1、夏季时节,骄阳似火,暑气炎炎,空气中仿佛流动着一团火。每每说到炎热,人们往往用上“七月流火”一词。
2、于是,报刊杂志上一再出现诸如“七月流火,酷暑难耐”、“流火的七月,天气持续高温”等等句子。3、殊不知,七月流火并不表示天气酷热,而是说酷暑减退,天气转凉的意思。4、尽管有人对《诗经》中“七月流火”的原意提出质疑,但长期以来古人的确都把“七月流火”理解为天气转凉。
5、在现代中国采用阳历纪年以后,人们逐渐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气炎热,虽然不断有人指出这种用法是错误的,但采用天热说法的依然越来越多。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中“七月流火”是什么意思?
![](https://i04piccdn.sogoucdn.com/d5bcdc6eba5f3b67?.png)
七月流火意思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因人们误把“七月”理解成公历七月,所以“七月流火”在现代常被误认为天气炎热。
其中,火指星座名,即心宿。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意思是七月大火星渐渐西洛,到了九月妇女们开始缝制寒衣,其中“火”是指火星。出自于《诗经.国风》的歌谣,名字是《国风·豳风·七月》,这首歌谣来自于三千多年前西周时期一个叫豳(bīn)的封国。豳国也就是古戎狄,在今天陕西的彬县、旬邑一带。这首歌谣的美就在于以平铺直叙的手法,素描了豳县人民有序进行农事活动的欢快祥和场面。
“七月流火”,其实是一个成语,不是单纯字面上的意思,不能简单理解为:七月份的天气像“火”一样热。“七月流火”表达的真正意思是:到七月后,大火星西移,天气将渐渐转凉。概而言之,“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句话很形象地表达了一个气候转换时的自然现象:夏去秋来,天气转凉。
七月:指夏历的七月,也就是今天农历的七月,大致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 指移动,落下。火:星名,是指大火星(即天蝎座α星,它是天蝎座里较亮的一颗星,发出火红色的光亮),即心宿二,每年夏历五月间黄昏时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
时暑热开始减退。故称“流火”。古人发现“七月流火”之时,也就是当“大火”星逐渐向西方流动、下坠的时节,天气就会开始渐渐转凉。
出处《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
注释:豳(bīn)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一之日:十月以后第一个月的日子。以下二之日、三之日等以此类推。觱(bì)发(bō):大风触物声。
栗(lì)烈:或作“凛冽”,形容气寒。褐(hè):粗布衣。耜(sì):中国古代曲柄起土的农器,即手犁。馌(yè):馈送食物。
田畯(jùn):农官名,又称农正或田大夫。译文:《诗经·国风·豳(bīn)风·七月》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
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兴。举例殊不知,七月流火并不表示天气酷热,而是说酷暑减退,天气转凉的意思。
熟悉东方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较近较火的就是“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这句话了。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天气转凉,记得添衣。“七月流火”出自《诗经·国风·豳风》一节,意思是到了农历的七月,大火星不在南中天,而是向西下沉了,说明天气开始转凉了。
大家看了我解释,可能不大明白:大火星是火星吗?为什么大火星西沉天就转凉了?要想明白以上问题,就得先说说古代天文学的知识。古人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高科技产品,他们完全依靠实际观察天体运行,用心记录分析天体运行和人们生活的关系,从而产生了中国特色的古代天文学。古人把黄道和赤道周边的星星,根据他们的运行轨迹,将其分为二十八星宿。
说的二十八宿,大家恐怕不陌生吧,至于二十八宿都是什么,我在这里啰嗦一下,二十八宿是: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七月流火”中的“火”就是青龙七宿中的心宿二,又名“大辰”、“大火”、“龙星”。相传上古时期,帝喾高辛氏封其长子阏伯于商丘,阏伯是尧帝时的火正,以火纪时,祭祀大火。商丘是商朝的发迹地,商王以此星为龙星。
大火星可不是现在所说的火星,因为他的光火红,古人称其为大火星,他也是天蝎座中的较亮的星。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观察一下,农历六月这颗大火星在正南天,到了七月,大火星就西沉了,天气逐渐变凉了。“七月流火”后面还有“八月未央,九月授衣。
”说的是西周时期,奴隶们辛苦劳作和生活的场景。现在好多人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将“七月流火”。
《诗经》中“七月流火”指什么?
![](https://i02piccdn.sogoucdn.com/7eb374c467ae1060?.png)
七月流火 出自《诗经》,指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农历七月份天气从最热开始降温,但却是一年中第二热月份。
所以流火的七月依然是酷热难耐。
“七月流火”是天气热极转凉的转折,是从最热开始转凉。典故三千年前,周成王下面有一个豳(bīn)国,在今陕西省彬县。豳国很早以前是周民族的农业文化发祥地。那时历法尚未完善,指导农事活动要靠观星。
每年夏末,一颗名叫火的红星天蝎座阿耳法星,蝎心 ,端端正正出现在正南方天空。凭着祖传观察经验,农夫知道夏天完了,秋天来了,一年中最忙的秋收时节到了。匆匆又是数日,秋夕同一时刻,农夫又看南天,发现那颗大火较之数日前向西移下坠了。
又过数日,西移下坠更甚。一个月后的同一时刻,再看南天,大火已移坠到西边地平线上,太低,翳于云雾,遮于山岳,看不见了。各位看官,这个过程就叫“七月流火”。
仅此一解,不可有二。水向低头曰流。大火向西移坠也在流啊。
火在这里独禀内涵,其义特殊,专指天蝎座阿耳法星,中国古代天文学称为心宿二,绝非“赤日炎炎似火烧”之火。望文生义,会闹笑话。“八月未央”,这四个字作为一个整体的词语或者句子,并没有在古籍中出现过,谈不上什么出处.非要解释,按着字面意思,就是“八月还没有完”。按农历算,古时七八月已是如今八九月甚至十月,因而七月流火是说太阳开始失去温度,火焰流失,而八月未央是说夜晚逐渐变长,未央是慢慢长夜之意。
七月流火是指什么?
![](https://i01piccdn.sogoucdn.com/9b55c4ae95b471e1?.png)
意思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因人们误把“七月”理解成公历七月,所以“七月流火”在现代常被误认为天气炎热。
该句出自先秦《诗经》中的《豳风·七月》。
原文描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译文: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
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兴。文学鉴赏:首章以鸟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一下子把读者带进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
同时它也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调,提示了总纲。二章至五章,终前段之意。六章至八章,终后段之意。
”在结构上如此安排,确是相当严谨。所谓“衣之始”“食之始”,实际上指农业社会中耕与织两大主要事项。这两项是贯穿全篇的主线。首章是说九月里妇女“桑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
十一月以后便进入朔风凛冽的冬天,农夫们连粗布衣衫也没有一件,怎么能度过年关,故而发出“何以卒岁”的哀叹。可是春天一到,他们又整理农具到田里耕作。老婆孩子则到田头送饭,田官见他们劳动很卖力,不由得面露喜色。民间诗人以粗线条勾勒了一个框架,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已呈现在读者面前。
以后各章便从各个侧面、各个局部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
标签: 七月流火指的是天气渐渐转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