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乐不思蜀的典故出自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蜀汉被曹魏灭了之后,到洛阳,当时的晋王司马昭问他,在这里住的习惯吗?他乐呵呵地说很好,比在四川好多了。
他的旧臣听到后,于是教他要悲悲戚戚地说思念故土。
后来司马昭再一次问他,他于是按着大臣的说话跟司马昭说,司马昭跟他说这是你的大臣教你的吧?刘禅惊讶道,你怎么知道?于是就安安心心在洛阳住了下来,从此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谁?
是刘禅。背景: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a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
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扩展资料:这之后,司马昭忙于篡魏,遂不再对刘禅生毒害之心。 刘禅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性命,而且包括蜀地百姓的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晋国对蜀地百姓的政策。
所以,他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的才能,才可以瞒天过海,养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在中国历朝历代亡国之君中,刘禅的下场算很好的了。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源于哪一位历史人物? 乐不思蜀出处
1、乐不思蜀这一成语源于三国时期的刘禅! 2、出处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刘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3、刘禅(shàn)(207年-271年)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既蜀汉怀帝,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幽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223年—263年在位),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
成语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谁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刘禅。乐不思蜀意思是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刘禅。刘禅既蜀汉怀帝,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223年—263年在位),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 乐不思蜀的故事 某日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嘱咐演奏蜀中乐曲,并以歌舞助兴时,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流泪。
独刘禅怡然自若,不为悲伤。司马昭见到,便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他的旧臣郤正闻此言,趁上厕所时对他说:“陛下,下次司马昭如若再问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视著宫殿的上方,接着闭上眼睛一阵子,最后张开双眼,很认真地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
”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学了一遍。司马昭听了,即回以:“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大感惊奇道:“你怎么知道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
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忠恳,从此再也不怀疑他。 乐不思蜀的意思 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忘本。 近义词:乐而忘返、留连忘返、乐不可支、流连忘反、流连忘返。 反义词:叶落归根、归心似箭、饮水思源、落叶归根、安不忘危。
乐不思蜀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乐不思蜀是指历史上哪位人物)
1.乐不思蜀来源于刘备之子刘禅,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 2.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3.成语的具体事件为,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
4.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 5.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 6.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 7.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
8.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 9.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
标签: 乐不思蜀源于哪个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