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啖荔枝三百颗。宋·苏轼《惠州一绝》原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创作背景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
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苏轼真的“日啖荔枝三百颗”吗?背后的典故是什么?

苏轼真的“日啖荔枝三百颗”吗?背后的典故是什么?1.“日啖荔枝三百颗”其实就是吃很多荔枝。像300这样的数字一般是诗歌中的虚数,而不是实数。
沈沈括看到杜甫诗:“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觉得这古柏虽然看起来粗,但四十尺直径只有七尺,高度却有两千尺。
这个比例一换算,太纤细了。本质上是两千英尺什么的,所以我们不能当真。2.有人说,岭南客家谚语说“一颗荔枝三把火”。苏轼写这首诗的时候听错了,所以写成了“日啖荔枝三百颗”。
然而,这是不可能的。按照这首诗表达的意思,苏轼只能写“日啖荔枝三百颗”。判断真伪的关键在于诗的最后一句“久居岭南”。
为什么这么说?熟悉客家话的人都能理解它的深意,因为“一颗荔枝三把火”客家话在当时的官方语言中听起来像“日啖荔枝三百颗”。在古代,对数值的描述,尤其是诗句中,一般是一比十,一百,一千万。很少用300这样的描述。
3.我们知道一个人一天吃300个荔枝是不可能的,因为荔枝含糖量高,但是吃多了就会出现果糖不耐受的荔枝病现象,导致低血糖。苏轼再贪荔枝,也不敢折腾那个年纪的自己。食物可以治愈人们的心灵,的确,古往今来都有这种奇妙的效果。
想必当年的荔枝治好了苏轼的许多艰难岁月。让他这么乐观豁达,一定有荔枝的功劳。现在,近千年过去了,流传下来的作品一定治愈了我们很多人。读他的诗,也许我们年轻的时候并不知道其中的真谛。
慢慢的,我们会体会到其中的深意。4.苏轼写《惠州一绝》,纯属吹牛。只是为了气那些把他推出去的官员。写完这首诗,他又写了《荔枝叹》,生怕朝廷的官员为了吃荔枝而杀了百姓。
但鲜有人记得荔枝叹,多记得徽州一绝。岭南的荔枝也因他的歌曲《惠州一绝》而出名。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句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州一绝》。
原文: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扩展资料创作背景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苏东坡在岭南时,除了关心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以外,还与出家人交往频繁,诗文中就留有很多与僧人唱和的作品。
这一定程度上确实表现了避世意识。苏轼恬淡的外表掩饰不了牵挂国运民生的忧患情怀。这种忧患情怀在《荔枝叹》一诗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他首先借汉唐故实抨击统治阶级只顾自己享乐而不关民生疾苦的丑恶本质。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
日吃荔枝三百棵,下一句是什麼呢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此句出自苏轼的《惠州一绝》。惠州一绝·苏轼食荔枝二首·之二 ·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全诗。 是 什么诗义 是 什么

《惠州一绝 》/ 《食荔枝》——作者:苏轼 宋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释义: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扩展资料:苏轼(1037年1月8日,一说1036年12月19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标签: 日啖荔枝三百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