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渲染的本质取决于是侧面描述还是正面描述。对比主要是通过对要描述的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外在侧面描述来实现的。从侧面把要描述的东西写出来、描述出来、布局出来,让要描述的东西更加生动突出。映衬通常是通过与被映衬对象相关的各种图像来实现的。白居易善于用精选的意象营造恰到好处的氛围,烘托出诗歌的意境。《长恨歌》中的“他从他的临时宫殿里凝视着荒凉的月亮,他听到晚雨中的钟声,切在他的胸前”,将萧瑟的月光、夜雨的淅淅沥沥和心碎的钟声结合成一个迷人的场景,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悲伤。《琵琶行》中的“枫叶满满的灯芯草在秋天沙沙作响的地方”和“河水神秘地向满月变宽的时候”是萧萧的枫叶、野花和无边的河月的悲凉孤独的画面,映衬着离别时的悲伤、忧伤和怅惘。渲染是指突出需要强调的事物(或图像、或情绪),使其在某一方面更加突出,所以多为正面描述。如《永别了,田书记吴回家》中的“北风卷白草,吹破白草,八月雪横鞑靼”。就像春天的大风,在夜里上来,吹开万年梨树的花瓣”,直接从正面描述,突出八月的大而白的雪,也就是渲染。同样,杜甫《登高》的第一副对联“在一场狂风中从广阔的天空猿在呜咽,鸟在清澈的湖面和白色的沙滩上飞回家”,通过风、天空高、猿啸、朱庆、白色的沙子和鸟的六个特写镜头,描写了登高,渲染了秋天的荒凉。
在古诗中,对比和渲染经常一起使用。尤其是抒情性的诗歌作品,往往是用渲染来描绘景物,塑造意境,再用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的情感。因此,在区分这两种手法时,要明确描写对象与所要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渲染技术中,描述的中心属于被表达的事物,是被表达事物的一部分;然而,在对比技术中,所描述的图像与要表达的事物没有从属关系。
最后,在分析诗歌时,要正确理解对比和渲染两种技巧,把握它们的相对性。在一个描述中,对描述中心的理解不同,对表达手法的理解也不同。比如《琵琶行》中写的是琵琶女的表演结束,音乐戛然而止后,诗人以“东有静舟,西有静台,我们看到白色秋月入江心”结尾。如果把描述中心理解为环境,那么这两句话就会渲染出一种安静而寒冷的环境氛围。如果把描写中心理解为音乐,那么这两句就映衬出了人们专注的情态,因为他们沉浸在音乐的旋律和音乐余音的动人魅力之中。同样,在一部作品中,根据分析的角度,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杜甫绝句:“河中鸟过白,蓝山白山燃。今春已过,何时是归年?”用浓墨重彩写一幅令人愉悦的风景,这是一种渲染,但这种令人愉悦的场景是为后面的写作唤起漂泊的忧伤做铺垫,这又是一种衬托。先渲染,再对比,局部渲染,整体对比,以渲染为手段,以对比为目的,通过渲染达到对比的目的,这种现象在通过场景表达感情的诗歌中非常常见。
在高考中,要想直接考查这个知识点,首先要正确阅读题目中给出的描述中心。比如2013年高考新课标第二卷第八题:“在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表达梅花?”指定描述中心为梅花。所以根据诗前两联的环境描写,可以看出这是从侧面对梅花的一种衬托,而颈联和尾联则是诗人对梅花情感的渲染,所以很明显作者是用衬托和渲染的手法来表现梅花的。
如果这个知识点和高考试题中的其他知识点一起考查,在答题过程中要注意对这个知识点的分析。比如2015年高考,浙江卷《白玉兰慢,琵琶传承者》第22题:“分析上一部电影和下一部电影对琵琶演奏的描写角度差异。”电影的最后一句话“爱在你年轻的时候,会优雅,送出你的爱。春天百鸟齐鸣,夜晚人潮喧哗,老凤凰独自歌唱。所有四根弦都有无限的、旧的乐谱和新的声音。写出自然的节奏,扫空你眼前的古筝”,主要描写音乐的表演者,渲染音乐旋律的复杂变化和优雅等。,并且是对音乐的直接描述。而下一部电影《夕阳西下,天气依旧温暖而轻盈》。洗耳恭听。想关了寒气,浔阳月光下,似醉犹醒。门廊的窗户是安静的,在歌曲的结尾,拥抱变得清晰。我们今天在哪里见面?《谈楚青雨》是对景物的渲染和听者对音乐的感受对比。它从侧面描述了琵琶的演奏。
最后,在分析或辨析这个知识点时,一定要记住对比和渲染的相对性,一定要全面回答问题。全局对比,局部渲染,渲染是手段,对比是目的。比如2015年高考山东卷《卜算子》:“风露湿,沙水失舟。看明河的满月空,挂苍山之巅。漫长的历史长河,只有永远的苍茫苍天,在这个乱世,人生境遇是如此的悲凉。舞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寒。”片名要求对上一部电影前两句中的“湿”和“糊涂”两个字有一个简短的赏析,手法要和字精炼一样考察。“湿”字描绘的是地面上的强风和露水,使行云充满了湿气,显得厚重而停滞,渲染了环境的潮湿和寒冷,映衬出作者凄凉而沉重的心情。“迷”字描写水面雾气迷蒙,使返航的船迷失方向,渲染水面浓雾,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气氛,表现出作者内心的迷茫。
标签: 什么是烘托?烘托的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