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怎么断句?重点是孝廉中间能有顿号吗?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十一月冬天刚到(的时候)(皇帝)下令每个郡和封国都要推举一个孝廉这是听从了董仲舒的言论。如果在“孝廉”后面点顿的话就不连贯了虽然意思也没错。孝子就能当官吗?请问汉朝“以孝廉入官”的产生原因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简单来说孝子也不一定能当官。
汉朝选拔人才的制度是察举制这一制度由汉高祖草创到汉武帝时期形成制度经过了六十余年的改进和完善可以说是最符合当时形势的选拔制度但随着时代变化这一制度最终被时代所抛弃。
在汉十一年(前196年)汉高祖下求贤诏令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了汉朝皇帝下诏选拔人才的先例但此举并非定制不定期举行。汉文帝增加了下诏的频率数次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到了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同时对选拔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一是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二是取士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三是分岁举和诏举两类。岁举为常科每年推举;诏举随皇帝诏书而定。
孝廉始为孝与廉两科汉武帝的诏书就是孝和廉各一人颜师古注解:“孝谓曰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不过后来孝廉往往连称进而混同为一科。
察举制明显不同于先秦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和秦朝的军功入仕、客卿入仕把选拔人才的着重点由功利角度转向了道德角度这也标志着统治策略由秦朝的重视军功、重视法令变为汉朝的重视道德伦理统治者利用道德力量来为自己服务维护自己的权威。
从理论上来说孝子能被举为孝廉具备入仕当官的资格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皇帝跟被选拔者是隔离的孝子究竟是不是孝子需要人推荐那这个推荐的人也没有说谎呢?所谓“举孝廉父别居”可不是玩笑话只要关系硬不孝子也能通过举孝廉入仕相对应的孝子就被挤占了名额。
朝廷也注意到了这些情况为了淘汰掉那些没有才干的人朝廷在察举制上加了一条这些孝廉们都要进行考试察举制由推荐发展为推荐与考试结合了。也就是说即便是真正的孝子也需要通过考试才能当官。
这一制度跟科举制的最大不同在于参考者要有人推举这就涉及到一个人情规矩了天下孝子那么多首选谁呢?当然是自己家族的近在眼前嘛!就算是外人推举其为孝廉这就是一种恩情在官场上这就是带入门的师傅。
一个大官既带同族又带外人门生同族努力当上大官继续此过程经过数代人努力一个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庞大政治家族就能形成如东汉末年的汝南袁氏等都是四世三公出来的这也是察举制被时代抛弃的原因。
张衡是怎样纳谏成功的
步入仕途
汉和帝永元(89年—105年)年间张衡被推举为孝廉但他没有接受公府几次征召也不到。当时国家太平日久自王侯以下没有不奢侈过度的。张衡于是仿照班固的《两都赋》殚精竭思十年才作成《二京赋》用以讽谏朝廷。大将军邓骘欣赏张衡的才华多次征召他张衡都不应命。
公元100年(永元十二年)张衡应南阳太守鲍德之请作了他的主簿掌管文书工作。八年后鲍德调任京师张衡即辞官居家。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