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赵露思、关晓彤主演的《胡同》正在热播,博大精深的胡同文化为我们展现了北京城别具一格的独特魅力。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胡同一词的由来。
已故北京史研究会会员曹尔驷先生在《北京胡同丛谈》中曾谈道,“胡同”最早见于元曲。元关汉卿《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之语。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
元人称街巷为胡同,后成为北方街巷的通称。元熊梦祥在《析津志》载称“胡通二字本(元大都)方言”。从明朝开始就不断有人对“胡同”一词进行考证,却说法不一,各执己见。
不过在元朝,胡同一词在北京城就被广泛使用。也正如此,北京早前一些因听起来十分奇怪而惨遭改名的胡同,其实翻译成蒙古语,就很好解释了。比如屎壳郎胡同,译成蒙古语是“甜水井”;朝内“墨河胡同”,是“有味儿的井”;菊儿胡同,是双井;辇儿胡同,是细井;巴儿胡同,小井;马良胡同或蚂螂胡同,专供牲畜饮水的井……此外,北京还有不少“帽胡同”,蒙古语是坏井、破井的意思,前面加上一姓氏,表明这个坏井是属于某家私有的。
不过虽然胡同名称从元朝开始形成,但一直都只是靠人们口头相传,在民国后,才开始用文字写在标牌上挂在胡同口。并且在元朝,并不是所有的街道都叫胡同。元大都当时规定大街宽二十四步(约合37.2米),小街宽十二步(约合18.6米),胡同宽六步(约合9.3米)。也就是说胡同的宽度必须为六步。这一规定到明清是就不再那么严格,出现了一些不规则的胡同,或宽或窄,或正或斜。
有谚语说:北京有名的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赛牛毛。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北京胡同的数量之多。其中,最长的胡同是东交民巷,建造于13世纪元朝的鼎盛时期,从天安门广场东路一直延伸到崇文门内大街,全长6.5公里;最短的是一尺半“大街”(胡同),长不过十几米;最窄的胡同要数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宽仅0.75米;最宽的是灵境胡同,目前最宽处32.18米;弯道最多的是九湾胡同,全长约390米,弯曲之处不下于13处;第一条有文字记载的胡同是砖塔胡同,以其东口“(金末元初著名佛学大师)万松老人塔”而得名,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从元、明、清、民国到今天,都有文献可考,在北京是唯一的孤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