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木工有所了解的话,应该知道木工工具分为中、日、西三个流派。其中,中式极其简约、轻盈、简约、廉价,但门槛极高;属于西式工业风格,结构复杂,价格高,但应用门槛很低。
中国工具不好玩,西方工具玩不起。因此,介于两者之间的日本工具成为了一些工具玩家的新宠。其中日式拉床因为精度要求相对较高,调整难度较大,可玩性较高,逐渐成为很多工具党的主攻方向。
对于刨工来说,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用自己精心调好的刨子在松软的松木上划桨,刨出比纸还薄的刨花。
但是对于很多新手来说,调整拉刀不是调整几个螺丝就能解决的。比欧刨难度大,但有标准程序可以参考。这就是日系工具难但不会气馁的奥秘。
本文简要介绍日本拉刀的调整方法,供初学者参考。
一、后边缘
调整前,必须拆卸拉刀。可以用左手抵住刨刀,防止刨刀飞出伤手;右手拿着锤子,沿着中间敲击刨床尾部的上角。
必须是飞机尾部上角边的中间。其他位置不起作用,否则刨床会开裂。可以看到下图。点击位置应该是蓝色箭头的位置。
第二,比较叶片宽度
铲刀的宽度有两个参考点:
1.比较刨刀和刨刀口的宽度,观察刨刀的两个角是否超过刨刀口的两端。如果刨刀的两个角超过红线,两个角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卡涩。
2.比较护铁和刨刀的宽度差。这也是卡花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刨刀两边最好比护铁窄0.5mm。
3.检查刀片宽度后,安装后翻转刨床底部。刨床此时应该是这个样子。
第三,刨刀的“里外”
将盖铁固定在刨刀的钢面上,刃口距刨刀约0.5-1毫米。观察护铁和刨刀之间的配合。
从上图可以看出,护铁与平面边缘有缝隙。这时候就要分析原因了:盖铁边缘不平整,或者刨床的贴面不平整,哪里不平整就磨哪里。
如果是刨刃的问题,就要考虑是否进行“进-出”操作了。那么,什么是“进出”呢?
日本的拉刀在钢材表面会有一个凹陷,这就是所谓的“李”普通刨刀的钢面刃中间应该有一个窄平面,护铁通过这个平面与刨刀紧密贴合。
随着刨子的使用,刨子的这部分会逐渐磨损,最后会在它和盖铁之间形成一个缝隙。这时候就需要进进出出了。
找一个硬邦邦的角落,把刨刀的钢面靠在上面,然后用锋利的锤子敲打刨刀的肉铁。
注意:不要敲粘钢,否则刃口可能崩掉;不要舍不得用力,因为肉和铁都是软的,磕痕很容易磨掉。
“进进出出”后,用木板压住刨床,在磨板上用金刚石磨粒打磨,或者直接用平的粗磨石打磨,直到刃口重新出现。
这里解释一下:用木板压的目的是为了均匀用力,保证刀面的平整度。
四。护铁的调整
将刨床放平,将护铁放在正确的位置,然后用手指轻敲护铁的四个角。
如果盖铁发出咔嗒声,说明盖铁和刨床之间没有绝对的配合。那就需要调整了。
方法很简单。可以用小锤子轻敲盖铁的边角,也可以锉平。个人建议用锤子敲。毕竟大了可以调回来,大了就改不了了。
五、千斤的调整
换上护铁后,必然导致位置随重量的变化。主要表现是盖铁无法与插孔完全贴合。
盖铁加载时,盖铁的一边会靠上千斤,另一边则不会。如果继续敲,盖铁就会歪斜,无法使用。
这时可以敲出千斤,先磨掉侧面与盖接触的一部分,直到盖铁可以正常贴合。
不及物动词安装护铁和刨床
将刨床放在平面上,轻轻将刨床放入刨床孔中。二手的旧刨子应该把所有的刨子都调好。所以这里就不介绍刨床的调整了。
当刨刀接近到位后,插入护铁,轻敲至距刨刀约1毫米处停止。
七。刨刀和护铁的微调
将刨床立起来,与光亮处对比,观察刨刀与护铁的相对位置,按照先刨刀后护铁的顺序调整到位。
标签: 木工爱好者论坛咋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