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游戏

古代君王为什么自称寡人,古代君王为什么自称寡人的典故

洒脱 431

这不过是人家做为统治者的自我谦称。其实不光统治者有谦称,在古代连普通文人士子也会用鄙人、在下等等词语来作为自己的谦称,而身份高贵的君王,他们对自己的谦称那便是“寡人”。

“寡人”的意思是要时刻警醒自己,自我的德行还不够深厚。

做为统治者,要以德治国,以德服人。是为了时时刻刻的提醒自己要为百姓们谋福利,要成为一个贤君。“寡人”这个称号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诸侯、甚至一些诸侯的夫人的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建议“朕”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

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所以,后来的皇帝一般以“朕”自称。《史记·李斯列传》:初,赵高为郎中令,所度杀及报私怨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毁恶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

寡人孤则成为一般封君的自称,唐朝以后的皇帝偶尔也自称寡人。各代体制习惯虽各有不同,一般被封诸侯王等封君者也可自称“寡人”,例如作为中国明清两朝藩属国的李氏朝鲜的国王自称“寡人”。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据说是表示自谦之意,又或者是有无上的权力而有“高处不胜寒”之感,所以自称寡人。

“孤”和“不谷”同样有自谦之意。如:《左传·鲁成公十三年》:“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孟子·梁惠王下》:“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虽说这个词是谦称,但是这个词背后也隐藏着一种高贵,正是因为身份高贵,才拥有自己的子民。同时也为了突出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时时刻刻的提醒自己周围的人,“寡人”才是最尊贵的人。

为什么皇帝总是称自己为寡人呢?

关于“寡人”一称呼,通常的解释如下:“寡人”有寡德之人的含义,即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秦始皇之前古代王侯自谦的称呼,春秋战国时期、汉朝和南北朝比较常用,之后君王多以“朕”自称。

中国古代尤其盛行“天人感应”、“以德配天”、“君权神授”的观念,认为君主和诸侯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是上天只会把天下授给有德行的人,为了不辜负上天以致失去权位,就不能失德,所以君王、诸侯王谦称自己是“寡人”。

另一称呼“孤”的含义与寡人相近,因此多与寡人合称“孤家寡人”。《左传》中有言:“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刘邦为汉王时,韩信为齐王时,隋炀帝为晋王时,后汉刘赟被迎立时,均自称寡人,惟汉时尚多见,汉以后较少见。除此之外,古代士大夫和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比如《诗•邶风》中有“先君之恩,以勖寡人”,这里的寡人便是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自称。

不过,近些年来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其他观点,认为“寡人”的确用于君王自称,但就其在《左传》之中的使用情况而言,是否属于含“寡德”之意的自谦词值得商榷。同时,“寡人”这一词的使用也不是随意的,有其特定的使用场合,例如《左传》中在诸侯与外国外交时自称都使用“寡人”,凡是臣子在外交时都对外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但是在君臣对话中则不怎么使用“寡人”自称。根据外交场合的语境,此时的“寡人”若是少德之人的意思是说不通的,所以“寡人”在这里更可能是表示国与国外交时诸侯特定身份等级的词汇,而没有什么自谦少德的含义,也不是对下自称的词,寡德之人的含义很可能来自后代一些儒学大师的臆测。

古代君王为什么自称寡人呢?

寡人这一称谓,史料记载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意思是在道德方面做的不足的人,其实这是自谦的说法。我们知道,古代帝王都是鼓吹君权神授的,好让子民相信自己是受到上天的指派,好拥护自己的统治,上天都是把权力赋予有德行的人,他们既然做的了君王,当然就是德行好的人,但是他们偏偏又自称寡德之人,这里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

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称呼就比较乱,这也不奇怪,本来就是乱成一锅粥,除了周天子其实诸侯王王们没有固定专属的自称,也可以说他们不流行这个,就比如寡人,也不是只有诸侯王可以用,有些士大夫也可以用,同样表示自谦。

就算是周天子的自称,严格来说也不能算是专属,周天子自称“予一人”,我一人的意思,这不是个专属名次,只是简单代词的叠加。可能周天子习惯这样称呼自己,其他人便不好也这样自称,毕竟君臣有别,但是确实不怎么正式。这种帝王一人专属的称谓,是从秦始皇才开始的,应该可以理解,毕竟秦始皇干的是一件开创性的事情,结束旧的分封制度,建立全新的中央集权专制政权,所以他觉得自己应该有一个不一样的称呼,他也觉得之前太乱,君王称寡人,臣子也称寡人,瞎搞。李斯就帮他想到了朕这个字,从此这个字,其他人就不能再用了,而在这之前,朕只是一个普通的人称代词,指我,我的。

同样是春秋战国时期,还有诸侯王自称孤和孤王的,这个称呼是有点不自信的称谓。那时候有实力的诸侯国君自称寡人,小国国君都自称孤。大家知道那时候有大大小小两百多个诸侯国(没办法,周天子都是这样还人情的),有的实在太小,真不好意思也厚着脸皮跟那些万乘千乘的大国国君一样,也自称寡人,他们就自称孤以示谦逊,孤家寡人,这两个词是一对,意思相近。

《礼记.玉藻》:“凡自称,小国之君曰孤。”唐以后,这两个词都只有皇帝一人可以专用。那么大家一定好奇,春秋战国之前的帝王又是怎样自称的呢。

前面说过春秋战国之前是不流行君王搞这种专用字的,但是人家毕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帝王,这可是一个独一份的职业,所以也还是有自己的习惯称谓的,周天子自称“予一人”。有人说周天子自称天子,史料也有记载,这其实是很蠢的看法,因为天子只能是别人对君王的称呼,就像诸侯国君自称寡人,而别人对他称呼只能是陛下大王什么的,哪有自称天子的,就算是要这样,也要再加个定词,本天子什么的吧。所以根据史料记载,周天子和商代君王都是自称予一人,予最早是舜的自称,至夏也沿用。

如夏启说道:“予誓告女,有扈氏威海五行”。到了商汤,就开始变成“予一人”了。综上所述,明确严格规定帝王专属自称,是从秦始皇开始的,自此,帝王专用字,其他人不能再用,但基本都是寡人,孤,朕这几个字。

古代君王为什么自称寡人 古代君王自称寡人的解析

1、其实这是一种古代君王的谦称,用来警醒自己要以德治国,以德服人,为了时时刻刻的提醒自己要为百姓们谋福利,要成为一个贤君。所以古代的君王就会自称为自己是寡人。

2、其实寡人的意思并不是自己孤单一人的意思,皇帝都有自己的皇后,也有自己的后宫三千佳丽,又怎么可能会孤单一人呢?其实寡人的意思,是指寡德之人,就是表示自己在道德方面还做的远远不足,所以古代君王会以这个为谦称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3、就比如古时候的普通人会用吾、鄙人、在下、余等等词语来作为自己的谦称,而古代身份如此高贵的君王,他们自然也会有属于自己的谦称,那便是寡人了。

古代君王称自己为寡人是为什么

古代君王称自己为寡人是用来警醒自己要以德治国,以德服人,为了时时刻刻的提醒自己要为百姓们谋福利,要成为一个贤君。所以古代的君王就会自称为自己是寡人。

春秋时期诸侯王可自称寡人,比较弱小的诸侯王自称孤,而周天子自称“予一人”。

战国秦西汉时期,各地诸侯王仍称寡人,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到了东汉末年诸侯王就习惯自称孤,比如《三国演义》中曹操为魏王,常常自称孤,而孙权称帝后仍自称孤。南北朝时期自称寡人或者孤的都很常见,唐以后自称寡人的就很少了,唐朝诸侯军阀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联合对抗朝廷,各自称王,更多的是自称本王,盟主朱滔自称孤,王武俊等人自称寡人,唐之后往往皇帝才敢称寡人。

古代皇帝为什么叫寡人

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

标签: 古代君王自称寡人主要是为了什么